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之外的李泌:原来历史上的李泌也有虚构 | 陈力舟

陈力舟 搜历史 2019-08-22


本       文       约      6100        字

阅       读       需       要

15 min

1.少年李泌,显山露水,归隐山水

大明宫设宴,邀儒、释、道三教人物辩难。一个叫员俶的九岁孩子口齿伶俐,驳倒了一帮僧道。唐玄宗龙颜大悦,开玩笑似地逗他:世间还有没有像你一样聪明的孩子呢?

小员俶脱口回答:“我的表弟李泌今年七岁,才叫聪明呢!”

没有7岁李泌,小易烊千玺奉上

就这样,七岁的神童被召入宫中。当时,唐玄宗正同宰相张说下棋,想考校一下他,题目是“方、圆、动、静”。张说示范了一下,指着棋枰说:“方好比棋盘;圆好比棋子;动可以让棋活,静可以让棋死……”

“哦,原来如此。”小李泌立刻接口,“方好比做人的道义;圆好比智慧;动可建功立业;静如称心如意”——《三字经》“泌七岁,能赋棋”一句,典故就出自这里。唐玄宗大喜,夸奖一番,还把小李泌送到自己的三子忠王府邸。

张说也经常邀小李泌到自己府上作客。在那里,这个神童结识张九龄、贺知章等当世名臣。他们也很看重小李泌。贺知章,也就是剧中的“何执正”曾说:“这孩子眼如秋水,日后一定位至卿相。”张说告诉他:“天子本来要赐小李泌一个官位,是我劝他不必如此心急。爱惜这个孩子,就要给他点时间,让他慢慢成长为国之重器。

贺知章

张说之后,张九龄也成了宰相。他身边有两位好友,一个是以鲠直闻名的严挺之,另一位是世故圆滑的书法名家萧诚。张九龄曾背后牢骚:“严挺之难以相处,还是萧诚‘软美可喜’。”小李泌突然说:“您正直敢言,才从一介布衣升到宰相。难道现在官居高位,您就开始喜欢那些唯唯诺诺的人么?

张九龄如醍醐贯顶,连声表示受教。从此,他改称李泌为“小友”。
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,李必初见张小敬的第一句台词是:“我姓李,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,乃前朝隋李,吾六世高门望族,七岁与张九龄称友,九岁与太子交”,说的就是这段往事。

看来,十二时辰里的“李必”就是十二时辰之外的“李泌”。不过,这句开场白多少有些破绽。李姓郡望有二:一是赵郡李氏,李泌就出身这支;另外一支是陇西李氏,唐朝皇室自称属于这支。所以,李泌说自己的李不是“唐李”不算错,自居“隋李”却很不妥。隋朝皇室姓杨不姓李。唐朝皇室和李泌的先祖在北朝同列八柱国家,平起平坐,以郡望为爵位,一个是陇西郡公、一个是赵郡公;到隋朝,依然显赫。如果说“隋李”是指名门望族,那两家都是。

此外,“七岁与张九龄称友,九岁与太子交”恐怕也说反了。宫中赋棋后,李泌奉旨客居王府,与忠王为伴。这位忠王,就是当时的太子,后来的唐肃宗。此时的李泌自然只有七岁。他认识张九龄倒是晚些。

传说,小李泌身轻如燕,在屏风、熏笼上如履平地,如有仙骨。有一位道士预言,小神童将在十五岁那年白日飞升、羽化成仙。父母听在耳中,愁在心里。谁舍得这样一个千伶百俐的心肝宝贝御风而去。据说仙人现身时伴有异香和音乐。从此,李家上下闻到空中飘来异香,或着云外传来乐声,立刻仰天呵斥,驱赶冥冥中不受欢迎的仙人。转眼,李泌就满十五岁了。那年八月十五,天外笙歌悠然,彩云挂在庭前的树上。李家捣烂数斛蒜,朝空中泼去,用驱鬼辟邪的手段来对付神仙……异香消散、乐声隐没,小李泌终于没有羽化成仙。这段离奇故事背后的真实情况,是少年李泌长年游荡在嵩山华岳终南山间,求仙访道。易烊千玺扮演的“李必”在七年后的天宝三载出场时,头戴芙蓉冠、发插子午簪、手执玉拂尘,俨然道家装束。

李泌装扮和行礼手势

历史上并没有靖安司丞这个职位,李泌在天宝年间的真实职官是待诏翰林。这个职位是让文学艺术、阴阳道术方面一技之长的人陪伴皇室消遣时光的,没有具体职责,更不可能承担查案追凶这样繁剧的实务。李泌待诏翰林,不仅是因为他醉心道术,也同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。


查案中的李泌

在天宝年间,太子一直面临着宰相李林甫,也就是剧中林九郎的凶猛攻击。从韦坚案到王忠嗣谋反案,李林甫和“罗钳吉网”这样的酷吏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针对太子的大案。与太子亲近的实力派人物基本被清洗一空。

剧中李林甫赶贺知章下台,剪除太子势力

透过宰相与东宫牴啎的表象,我们看到背后操纵这一切的,其实是“圣人”唐玄宗。他一方面放纵李林甫屡屡发难,剪除东宫羽翼,避免太子坐大,威胁自己的至尊地位;另一方面,每每李林甫要将矛头直接对准太子时,皇帝又会在最后关头出手加以制止,因为他并未想更换皇储。帝王权术运用得极为娴熟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李泌这样早年就结识太子的人物,是不可能被赋予实权、委以重任,更不可能出没市井、江湖,指挥张小敬这样有可能的不良帅,甚至影响长安的安危。

张小敬

长安十二时辰结束时,“李必”飘然远去,比历史上的李泌要早些。昔日的神童长大了,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施展绝代才华的空间。有时候,李泌会写几句诗,讥讽一下他最看不惯的两个人:一个是在河北的安禄山;另一个就是接替李林甫任宰相的杨国忠。杨国忠怀恨在心,将他贬出了长安。李泌躲进衡山寻仙访道,采药炼丹,直到渔阳鼙鼓惊破了大唐的盛世幻梦。

李泌的传奇,不是天宝三载的长安十二时辰,而是在天宝十五载长安沦陷于安禄山的冀马燕犀后才真正上演的。

2.安史之乱,大展拳脚却又缩手缩脚

唐玄宗西走逃成都,杨国忠身死马嵬,而太子掉转马头,北上灵武自立为新天子,也就是唐肃宗。长安沦陷前后,朝中的大臣死的死、叛变的叛变,剩下的多追随老皇帝南走成都。前面说过,唐肃宗在东宫结交的实权人物早被父皇和李林甫清洗一空。这时候,他想到了隐居衡山的故人。

李泌没有接受什么官衔,以一介布衣的身份,为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出一分力。当唐肃宗的龙辇驶过,有人指点身旁的人:车上身着黄袍的是当今天子;旁边白衣飘飘的,就是山人李泌。

唐肃宗想要赐他紫衣金鱼,想要让他当宰相,都被拒绝了。李泌说:当天子的朋友,远比当天子的宰相要高贵得多!

唐肃宗拉住李泌的手,说:先生曾跟过太上皇,又是我的老师;现在,还要请您当我儿子的行军司马。我家父子三代,都靠你辅佐了。

东汉的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坐而论道,聊到深夜,同榻而眠。睡梦中,他的脚搁在了光武帝的肚子上。第二天,太史上奏,称昨夜“客星犯帝座”。李泌提到这个故事,开玩笑似的对唐肃宗说:收复长安后,我也希望能枕着天子的膝睡上一觉,让太史夜观天象时发现“客星犯帝座”。

唐肃宗听后,哈哈大笑。他知道,李泌就像一位大国手,开始布局天下。

在李泌看来,安禄山叛军就如一条长蛇,蛇头在长安,蛇尾在河北,蜿蜒数千里,任一处被攻击,都是致命的。唐军兵分三路,以逸待劳,轮番出击。叛贼东守河北,西救长安,疲于奔命,终将筋疲力尽。到时候,长城内外两路唐军进占叛军巢穴河北,将叛贼压缩到黄河以南,完成中原会剿。李泌策略的精华就在于先取河北——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时局的关键在河北。那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。每一寸泥土里都蕴藏着一股桀骜不驯的霸气。它和长安的王气在历史的天空中交会、抗衡,演化出波澜壮阔的情节。从初唐到盛唐,一代代河北豪杰由生到死、死而复生,率领着“幽州突骑,冀州弓弩”,和长安天子争夺天下。“安史之乱”不过是这篇故事的高潮。

但是,唐肃宗有自己的想法。在灵武称帝时,多少有点篡位的嫌疑。这是深深埋藏在唐肃宗胸中的一个心结。他急于收复被父亲丢掉的那座伟大的城,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身龙袍。

那一夜,漏断人静,辛苦了一天的李泌沉沉睡去。一个黑色的人影闪进寝室,在床边坐下,轻轻捧起李泌的头,放在膝上。李泌从梦中醒来,眼睛一睁,发现自己头枕在天子的膝头,挣扎着要起身。唐肃宗按住了他,轻声说道:“天子之膝,你已经枕了。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攻克长安?

李泌一怔,迷惘的眼睛望着面前这位天子。他把河北研究得如此透彻。此刻却发现,自己真正需要了解的,是长安——他忽略了长安对天子有致命吸引力。

李泌吹捧长安城

李泌清楚,先取长安,叛军会作困兽之斗。可是,他改变不了唐肃宗的决定。付出惨重伤亡后,唐肃宗得到了长安。但是,战场形势反而变得越来越不乐观……叛贼无论被打败多少次,始终保有河北这个巢穴。这使他们成了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。

长安城介绍

急功近利、私心自用的唐肃宗埋下了祸根,最后由整个王朝咽下苦果。河北的英雄失魂落魄,长安的天子筋疲力尽——一场漫长的战争把双方都累垮了。伤痕累累的朝廷不得不接受叛军的投降。代价是河北一分为三,分出了卢龙、成德、魏博三个藩镇,史称“河北三镇”。它们内则拥兵自重,外则互为奥援。这就是两百年藩镇割据格局之滥觞。

李泌盖世才华,到底抵不过帝王的一点私心。大唐的太阳已经日过正午,正不可逆转地向传说中极西之地的虞渊滑去。

听说李泌要归隐,唐肃宗问起原因。李泌说:“臣有五不可留——臣遇陛下太早;陛下任臣太重、宠臣太深;臣功太高、迹太奇。

此时的唐肃宗也不是真心想挽留李泌。鸟尽弓藏、兔死狗烹的事情还少么?能以如此温情脉脉地了结君臣的一段缘分,也算好事。

3.临危受命,挽救唐庭

唐肃宗有两个儿子,唐代宗和李倓。唐代宗年长,而李倓英武过人。安史乱中,唐肃宗曾考虑过任用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,但遭到李泌神色坚决的反对:“太子有名位,元帅有实力,二者如果不是同一个人,势必为日后纷争埋下伏笔。即使李倓本人没有非分之想,麾下的英雄豪杰又怎么会对没有尺寸功劳的太子心服口服?”最后,唐肃宗接受了李泌的建议,命唐代宗为元帅。这是唐代宗能巩固太子地位的关键。

《大唐荣耀》中的李倓

等到唐肃宗驾崩,唐代宗登基,想起了李泌,将他再一次召回红尘扰攘的长安城。年端午,大臣们纷纷带着奇珍异宝入宫,敬献天子。独独李泌两手空空,翩然上殿。唐代宗问他:“佳节良辰,先生怎么也不进献点贺礼?

李泌笑着摊开手,装出无奈的样子:“从头上的巾到脚下的履,都是陛下所赐;唯有一副身躯,是自己的。拿什么来奉献呢?”

没想到,一句玩笑话竟引得唐代宗连连击掌叫好:“先帝想委屈先生做宰相,没能如愿;今天,你既然自献自身,就要听朕安排,由不得先生了!

《大唐荣耀》中的唐代宗

怎么安排呢?唐代宗的安排就是:食酒肉,娶妻室,受禄位,当俗人——他想用酒色财气改造李泌,把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变成一个匍匐天子身前的凡夫俗子。

李泌没有一点抗拒的意思。他早透过和蔼可亲的外表,看清了唐代宗的阴鸷本性。这种顺从却引起了宰相元载的不安。当时,他内倚权阉,外竖党羽,一时间权倾朝野。一向明哲保身的李泌也害怕被元载伤害,又一次选择了离开长安。接下来的几年中,李泌一直在远离长安的南方转来转去,一直等到唐代宗驾崩。
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元载

唐德宗是李泌侍奉的第四代帝王。刚即位的时候,他心比天高,急着要在河北一举扫平安史余孽。急功近利,导致“四王二帝之乱”风起云涌,天下纷乱。面对分崩离析的天下,唐德宗曾经灰心丧气地抱怨,一切都是命中注定,非人力可改。

听了这话,李泌突然有一种冲动,要说点什么:“命运,是总结已经发生过的事情;天子和宰相,都是创造命运、改变别人命运的人,怎么能一切推诿于不可知的命运。谈命运,就不会赏善罚恶,就不会去努力。几千年前,周武王说亡国的商纣王就是自以为天命所归,(才无所顾忌)。

讲到这里,李泌停顿了一下,看了看若有所思的唐德宗,鼓起勇气说道:“身为帝王,却谈论命运,就会变成桀、纣这样的暴君昏君!

终其一生,李泌很少说出如此尖锐的言辞。过人的智慧使他如围棋的棋子一样,温润如玉、圆滑趁手。可是,他从不曾忘记托起棋子的,是经纬纵横的棋盘,象征着人的道义。

唐德宗抬起头,仿佛不认识似地望着眼前的李泌,沉默良久后终于缓缓说:“朕不会再说这样的话了。

对元气大伤的长安,对李泌来说,最大的威胁来自吐蕃。

这个雪域高原上的强国趁着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虚弱期,东犯中国、北击回鹘、南侵天竺,还同黑衣大食逐鹿中亚。到处树敌的吐蕃也在一场场战争中耗尽力气。“四王二帝之乱”爆发时,唐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,条件是平叛后割让安西、北庭。但是,吐蕃进兵拖沓,还趁机四处劫掠,还恬不知耻地索要安西、北庭。

唐德宗正要答应,李泌站了出来,大声反对将安西、北庭割让给助战不力,趁火打劫的吐蕃。这些年来,吐蕃已不象安史之乱前后那么强大了。可被吓破胆的唐德宗不顾李泌反对,急于求和。结果,吐蕃在会盟仪时劫杀唐朝使团。

一个月后,李泌拜相。唐肃宗在位时,李泌不愿意当宰相;唐代宗在位时,他还是不愿意。在这个萧瑟季节里,他却接过了白麻诏书。

新宰相的目光,首先聚焦在长安。不先稳定住腹心之地,什么都谈不上。李泌整顿两税,清理库存,接着力行屯田以缓解关中粮秣压力。

另一件事也引起了李泌的关注。长安的金粉红尘让许多胡人乐不思蜀。他们全靠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供养。这些人找种种借口,逗留不去,最长的竟然有几十年。在长安,这样不劳而获的胡人有数千人之多,变成了朝廷的沉重负担。前几任宰相不是不知道其中弊端,可总想维系虚面子,没有任何举措。李泌上任后,立刻着手清退这些挂名的外国使节,每年竟然省下了五十万缗。

他还十分艰难地说服了敌视回鹘的唐德宗同意北和回鹘。这只是李泌遏制吐蕃,重建天朝权威的第一步棋。南抚南诏、西联天竺和大食,对吐蕃形成一个地跨几万里的战略大包围。后来,学者陈寅恪钦佩地说:“若非当日唐室君主及将相大臣深知诸外族相互之关系,不能致此,而李长源(李泌表字)之论尤为明畅”。

古人认为,天空西北方的星宿东壁象征着朝廷藏图书的地方。如果东壁的位置上月食,则意味着会有文章出众的大臣死亡。传说,当年的宰相张说病殁时,就出现过月蚀东壁。当这种天象再次出现,李泌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。我不知道,李泌头枕唐肃宗的膝沉睡的那夜,太史有没有看见“客星犯帝座”。几十年后,李泌到底实现了一动天象的旧梦。月蚀东壁的第二年,神仙宰相一缕精魂御风归去,向青青衡山,再也不回来了……这才是李泌人生传奇的大结局。

4.李泌走远了,李必来了

但是,这个故事就一定比《长安十二时辰》更真实么?不,它同样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剧本。

《旧唐书》中的李泌不过是一个寻常大臣,还有点神神叨叨的。但《新唐书》和《资治通鉴》中李泌的形象就高大了许多。究其原因,这两部史书都从《邺候家传》中引用了许多素材,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幼为神童,长为铮臣的名相李泌。

但是,这部《邺候家传》是出自李泌之子李繁手笔。这就难免让人怀疑它的记载是否客观。

事实上,李繁的确多有夸张和扭曲,比如说李泌居住在鬼谷,多次遇到神仙等,近乎荒诞。还有将别人的功劳偷梁换柱,嫁接到李泌身上。更糟糕的是,李繁本人品行不佳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李泌生前好友阳城要上书弹劾当时的奸臣裴延龄。他嗜好饮酒、眼睛有疾,请李繁代笔。结果,李繁暗自背下文章内容,给裴延龄通风报信。另一件事更为人不齿。翰林学士梁肃也是李泌好友,曾指点过李繁文字,有师生之谊。等梁素过世,李繁却与其内眷生出私情。就算在风气开放的唐朝,这也是骇人听闻的。所以,后人多因李繁私德不佳,而质疑《邺候家传》的可信度。

李繁自视甚高,曾讥讽过一名叫舒元舆的士子。当他在亳州刺史任上,出兵剿匪。有人质疑他并未事先禀报。朝廷派来调查的人恰恰就是被李繁得罪过的舒元舆。结果可想而知,李繁竟以擅杀无辜被定了死罪。正是在狱中,他写了这部记载父亲事迹的《邺候家传》。当时,不少大臣以李泌有功社稷为由,上书朝廷,希望能免其子李繁一死。所以,《邺候家传》的创作动机,不排除有配合之意。对李泌的描写有夸大之处,也就不足为奇。只可惜,一番努力终归徒劳,没有能救李繁一命。

所以,史籍中的李泌和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李必都是虚构出来幻象,而真实的神仙宰相,早已湮没在历史云烟中。

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,如果还想找到我们

请将“搜历史”设为星标哦

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

-  推荐阅读  -

陈力舟 | 嘲笑白字先生的正确姿势

陈力舟 | 欧洲人为什么偏爱王子拯救公主这个万年老梗

陈力舟 | 历史上的隋唐好汉,跟评书里有啥不一样

值班编辑 | 景如

这是第 518篇文章

- END -

 © Copyright

作家原创作品 |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欢迎分享朋友圈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